103次代表西德队出场,攻入14球。参加过1966、1970和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1974年率领西德队夺冠。也是历史上做为队长和主教练都获得过世界杯冠军的第一人。在足球场上既能担任后卫,又是中场核心,堪称全能球员的鼻祖,被称为“自由人”。球员时代被公认为世界足球历史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贝肯鲍尔在德国队的经历堪称伟大,早在1965年,年仅20岁的他就成为了西德队的一员,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他作为主力参战,打入四球,帮助球队获得亚军,四年后,在墨西哥世界杯上,25岁的贝肯鲍尔更加成熟,这届杯赛中,尽管德国队只获得季军,但半决赛中,贝肯鲍尔缠着绷带力战意大利的一幕,已经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经典。经过了8年的磨练,1974年在本土世界杯上,贝肯鲍尔终于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他率队在决赛中2-1力克“飞人”克鲁伊夫领军的荷兰队,作为队长,捧起了大力神杯,从此,“足球皇帝”正式加冕。
在1974年世界杯的时候,风华正茂的贝尔蒂福格茨以主力右后卫的身份随队一举夺得世界杯,时年28岁。随后的1976年欧洲杯时沦为替补,1977年时成为德国当时的豪门门兴格莱德巴赫的队长并率队豪取联赛三连冠,借此在国家队强势崛起并以资历成为队长。
1978年世界杯,贝肯鲍尔、盖德-穆勒皆退出国家队,后人皆称这一届的德国队青黄不接,德国队在第二轮小组赛上平荷兰意大利负于当时的弱旅奥地利,遗憾出局。
这个锅本来不应该被福格茨背,但是与奥地利的最后一场比赛中,第59分钟,福格茨用膝盖把奥地利球员沙赫纳的边路传球磕进了自家球门,乌龙球,德国队被扳平;第88分钟,萨拉从右路把球大范围转移到左路,德国后卫吕斯曼判断失误,让皮球落在克兰克尔脚下。维也纳快速射手带球连续晃过吕斯曼和卡尔茨,在福格茨封堵前攻破了塞普·迈耶的十指关,3比2!
杯上荣获金靴奖。在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的加时赛下半时,西德队以1比3落后于法国队,谁都认为德国人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无力回天了。鲁梅尼格带伤上场,闪电般地攻入力挽狂澜的一球,率领西德队最终淘汰了法国队,然而在决赛对阵意大利时鲁梅尼格有伤在身,竞技状态大受影响,德国队0比3告负。
随后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鲁梅尼格因伤病状态的影响被放在替补席上,在主教练贝肯鲍尔的率领下,又凭借马特乌斯,沃勒尔的出色发挥,德国队一路打进决赛,对阵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
比赛开始后,阿根廷很快取得2比0的优势。西德人眼看就要大势已去。定位球!布雷默左侧开出角球,鲁梅尼格门前铲射扳回一球,几分钟后,沃勒尔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再下一城,德国人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奇迹般的起死回生。然而,本届比赛几乎被任何对手压着打的西德队在气势感染下,防线压上,全场被封死的马拉多纳中圈附近伸出一腿, 送出直塞,穿越了西德队防线,布鲁查加单刀破门。阿根廷3:2险胜西德队,马拉多纳封王。
随后,31岁的鲁梅尼格宣布退出国家队,两次闯入世界杯决赛,两次无缘冠军,鲁梅尼格留给世界的背影何其哀伤。
4.托尼·舒马赫:(Toni Schumacher)(1954年3月6日-)1984~1986年德国队队长(时间与鲁梅尼格重复是因鲁梅尼格常常因伤病原因不能首发,舒马赫作为场上第二队长)。
帮助德国获得198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1982年、1986年世界杯亚军。在1982年世界杯的半决赛德国对阵法国的比赛中,他因撞倒帕特里克·巴蒂斯顿(Patrick Battiston)而备受争议。获得“屠夫”的名号。
在贝肯鲍尔担任西德队主教练之后,因其做法比较激进,在一些事情上与队员发生了矛盾,其中舒马赫对他的意见最大舒马赫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称要想获得墨西哥世界杯冠军,除非让弗朗茨滚蛋”。对贝肯鲍尔形成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赛,西德队果然没能夺冠,这让舒马赫有些不满。他认为此次冲击世界杯失利主要是球员不务正业和教练水平低下所致,为此他推出了一本专著《开场哨响》。这本书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书中指出了一些德国运动员在1986年世界杯期间的不良行为,其中包括滥用药物,但并未被证明。这导致他被国家队开除,德国国内的俱乐部没有一家敢收留他。
(实际上,马特乌斯在1987年至1999年间曾一直是德国场上队长,但1996年主教练福格茨任命克林斯曼为队长,导致马特乌斯退出1996德国主力阵容,马特乌斯与克林斯曼也随之交恶)
1990年世界杯,德国以强阵参战,由于世界杯在意大利举行,令当时效力国际米兰的克林斯曼得到很多球迷的支持。最终克林斯曼射入3球,协助德国勇夺冠军。
1994年世界杯,克林斯曼以最佳状态参战,并于大赛中射入五球,但德国最终于八强不敌保加利亚而出局,卫冕失败。
199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克林斯曼同样以极佳的状态参战,在他的带领下,德国队夺得了欧洲杯冠军,主教练福格茨甚至回忆说,任命克林斯曼为队长是他执教生涯中最好的决定。
1998年世界杯,克林斯曼又有3球进帐,但德国1/4决赛中倒在克罗地亚脚下。
(马特乌斯与克林斯曼队长之争:1996欧锦赛前主教练福格茨决定果断弃用以队长马特乌斯为首的老一代球员,以克林斯曼,科勒,哈斯勒,穆勒等人为骨架,推进德国战车更新换代,并对克林斯曼委以队长之任。马特乌斯岂能甘心?游说克林斯曼希望重返国家队,但被克林斯曼所拒绝,两人翻脸。此时,克林斯曼来到慕尼黑,马特乌斯公然挑衅,与赫内斯打赌克林斯曼赛季进球数,以15球为界。而克林斯曼恰好进了15球,马特乌斯为此输了上万马克。两人的矛盾也造成了整个拜仁球队内部的不安。)
比尔霍夫是一名较迟成名的球员,只曾效力德国国内一些小型球会,未尝赢得德甲任何奖项。曾经代表国家队70次射入37球的比尔霍夫,直至到1996年以27岁之龄才获入选德国国家队。
在1996年欧洲杯上,比尔霍夫一直担任后备。在决赛,德国因各项原因只剩下16名球员,在落后捷克1球的危急关头,福格茨派上了比尔霍夫,凭著比尔他一头一脚连入两球反胜对手。为德国夺得欧洲杯。
比尔霍夫之后成为德国首席中锋。然而,比尔霍夫在1998年接任队长后,德国国家队踏入青黄不接期,令他未能在国际赛上有较高成就。2000年欧洲国家杯比尔霍夫更在分组赛因伤离开国家队,使国家队在分组赛出局,之后比尔霍夫的国家队队长一职被卡恩取代。
2002年世界杯时比尔霍夫已不是正选,风头被克洛泽盖过。决赛时,比尔霍夫再次于落后一球下后备上阵,但却不能扭转败局。
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中的灵魂人物,一路带领球队杀入决赛。可是巴拉克在半决赛对垒韩国时领到黄牌,决赛时遭到禁赛,结果球队以0-2负于巴西。
2006年世界杯,巴拉克作为国家队的队长,上阵5场比赛,并带领球队继92欧洲杯和90世界杯后击败瑞典、阿根廷等强队,获得季军。虽然没有取得入球,但他的表现证明他已经是德国国家队的绝对灵魂。
2008年欧洲杯,巴拉克作为队长和核心球员带领德国队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可惜在决赛中以0-1败于西班牙,获得亚军。
巴拉克2009-2010英格兰足总杯决赛中被凯文博阿滕铲伤,经检查后证实右足踝韧带撕裂,要养伤八个星期,无缘2010的南非世界杯。
(养伤八个星期后,巴拉克就再没有入选德国国家队,也没有参加德国在2011年8月11日为他而设的纪念赛(德国对巴西),以示对主教练勒夫无情做法的不满)
与主教练或球队大牌或媒体球迷有矛盾型:托尼·舒马赫、米歇尔·巴拉克、尤尔根·克林斯曼、贝尔蒂·福格茨
看完以上前德国国家队长退出国家队的原因,现在我们该如何界定拉姆作出的这个决定呢?
2006世界杯最佳阵容2008欧洲杯最佳阵容2010世界杯最佳阵容2012欧洲杯最佳阵容2014世界杯最佳阵容
以后卫的身份而言,拉姆已经在国家队取得了少有人能拿到的荣誉,虽不能与上古的贝肯鲍尔相比,但这种成绩已足以让当今所有的后卫球员汗颜。
2010年接替巴拉克任队长至今,所有媒体球迷在拉姆上能苛责的就是他软软的脾气,没有卡恩的威严,没有巴拉克的霸气,很难看到拉姆冲全队发火的时候。但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拉姆轻易不会与队友、教练冲突发火的温顺性格。
而在场下,好脾气的拉姆并不像很多大牌球员一样对媒体近乎骚扰的举动有过多少不满,
其实拉姆自己也知道两年后打欧洲杯对他来说如无意外,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再两年后的世界杯呢?
众所周知,俱乐部与国家队之间相互争执是足球场上永恒不变的故事,如果是年轻球员,俱乐部当然希望球员能在国家队打出名堂,打出身价,但对于拉姆这样的老臣,俱乐部的第一意愿,当然是希望拉姆能够专心于俱乐部。
拉姆作出这样的决定,俱乐部的诱导是一方面,更多的方面在于拉姆本人性格脾气的因素,跟俱乐部有了感情,人便自觉不自觉的自己也站在了俱乐部的立场上。
也许现在甚至两三年内我们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达到拉姆80%水平的正印德国右后卫,但是看看那凶猛的德国青训,看看这几年德国队的青春风暴吧。
拉姆不是怕与新星竞争,而是选择相信。相信那金色战车的右路,还会有下一个美妙的少年飞翔。
就这样,功成名就,爱着俱乐部,相信着自己国家的那个小短腿提前两年宣布了这个决定。这个决定,在胜利的喜悦下,显得不那么忧伤。显得那么的举重若轻。